热点知识

NEWS

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全诗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

2025-04-26 14:45 329283

一、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全诗

1、“青山处处埋忠骨”改自“青山有幸埋忠骨,白铁无辜铸佞臣。

2、”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。

3、“何须马革裹尸还”应出自清·徐锡麟《出塞》“军歌应唱大刀环,誓灭胡奴出玉关。

4、只解沙场为国死,何须马革裹尸还!”典故出自《后汉书·马援列传》。

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

二、青山处处埋忠骨,课文意思

1、这连绵的青山处处都是好地方,处处都可以用来埋葬忠勇壮士们的遗骸,何必要再去用马革包裹遗体送回故乡呢。

2、这两句主要表现了出征者即便面临为国捐躯的情形,也仍旧觉得死得其所,为国家奋不顾身,根本不考虑身后事的无畏与伟大。充分体现出满腔报国之心的豪迈英雄气概。

三、青山处处埋忠骨选自哪篇文章

1、“青山处处埋忠骨,何须马革裹尸还”原出自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“男儿要当死于边野,以马制革裹尸还葬耳,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?”

2、马援年过花甲,却自愿请求出征。他说:“好男儿为国远征,以马革裹尸还葬!”

3、他出兵贵州,勇挫敌兵,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。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,因而有了《已亥杂诗之一》中的“青山处处埋忠骨,何须马革裹尸还”的名句。

四、青山处处埋忠骨出自哪首诗

1、全诗:青山处处埋忠骨, 何须马革裹尸还。 落红不是无情物, 化作春泥更护花。

2、作者:龚自珍

3、朝代:清代

4、出处:《已亥杂诗之一》

5、释义:将士英勇阵亡在外,青山连绵,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,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?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,它却不是无情之物,化成了泥土,培育着明年的花。

6、拓展资料:

7、“青山处处埋忠骨,何须马革裹尸还”

8、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“男儿要当死于边野,以马革裹尸还葬耳,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?”

9、马援是东汉名将。他年轻时当官。有一次,他放走了一个囚犯。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。
汉光武帝时,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。他抗匈奴伐交趾,屡建战功。光武帝封他为“伏波将军”。

10、不久,“威武将军”刘尚在贵州阵亡。消息传来,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。马援年过花甲,却自愿请求出征。他说:“好男儿为国远征,以马革裹尸还葬!”他出兵贵州,勇挫敌兵,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。

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

11、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,因而有了《已亥杂诗之一》中的“青山处处埋忠骨,何须马革裹尸还”的名句。

五、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结构

1、 《青山处处埋忠骨》是一篇记叙文,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,我国英雄儿女为了保卫祖国,英勇牺牲的故事。课文分为三个部分,第一部分讲述了作者的伯父董存瑞为了掩护同志英勇就义的经过,第二部分描述了作者的继父刘四虎在解放战争时期出生入死,英勇斗争的经历,第三部分则讲述了作者在解放后,致力于寻找并安葬忠骨的艰苦过程。在这篇文章中,作者用深情的笔墨描绘了英雄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,毫不犹豫地献出生命的壮烈场景。

2、通过三个部分的叙述,作者将英雄们的丰功伟绩展现得淋漓尽致,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崇高的精神。同时,课文也展示了作者对英雄们的敬仰之情以及寻找并安葬忠骨的决心,表现了作者对于祖国和人民的无私奉献。

猜你喜欢

扫描二维码

手机扫一扫添加微信

010-88888888 扫描微信 99999999